Search

【從統計學簡單教你看懂Covid19普篩議題】

今天幫大家上一堂簡單的統計課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從統計學簡單教你看懂Covid19普篩議題】

今天幫大家上一堂簡單的統計課,
如果您看懂了,歡迎分享給您周圍的朋友~
如果看不懂也沒關係,
記得勤洗手、戴口罩就能保護好自己。

最近為了篩檢的問題大家吵來吵去,
怎麼看懂這件事呢?
今天就來教大家基本的重點在哪裏。

所有的檢驗都不是100%準確,
每個檢驗方式都有兩個數值要看,叫做:
「敏感性」和「特異性」
敏感性意思是「有病而且檢驗出陽性」的機率,
特異性意思是「沒病而且檢驗出陰性」的機率。

這個拗口的機率必須反過來看,
假如一個檢驗:
敏感性70% = 偽陰性30%
特異性99% = 偽陽性1%
也就是說,30%有病的人你會驗出陰性,
以為他沒病!
而也有1%沒生病的人會被驗出陽性,
被當作確診!

看到這裡比較有感了嗎?
現在台灣Covid19主要篩檢方式是
咽喉拭子的『RT-PCR 聚合酶連鎖反應』。
根據Google scholar查到的系統性回顧分析,
nCoV-2 RT-PCR敏感性被認為有71-98%,
特異性約99.9%;也就是說,
『偽陰性』2-29%有病的人檢驗是陰性,
以為他沒病!
『偽陽性』也有0.1%沒病的人被驗出陽性,
被當作確診!

這說明了為什麼現階段不宜實行『入境普篩』,
因為假設每100個有病的人入境,
其中2-29個人檢驗會是陰性,以為自己沒病。
那這2-29個人還會願意乖乖居家自主管理14天嗎?
會嗎?一定有人還是會趴趴走嘛!
這就變成真正的防疫破口了啊!

假設某地方縣市從年初到現在自行檢驗約1500人次,
根據偽陽性0.1%計算,
終於驗出了一個確診,意外嗎?

從台灣飛國外被驗出陽性的個案可能也一樣,
在台灣的接觸者全部檢驗都是陰性啊?
因為他們入境普篩,
檢驗量多了一定會出現『偽陽性』,
無端製造恐慌而已。

結論就是以目前的篩檢技術,
若想以入境普篩取代全面隔離14天,
需要注意的就是很可能有最多三成『偽陰性』的個案會出來成為防疫破口!

無論支持普篩與否,
希望大家好好配合指揮中心防疫,
同時繼續勤洗手、戴口罩、執行防疫新生活,
就能免於被感染!


Tags:

About author
專長治療: 胸痛、心悸、心律不整、心雜音、發燒、咽喉炎、氣喘、過敏、肺炎、細支氣管炎、腸胃炎、便秘、腹痛、新生兒黃疸、泌尿道感染、中耳炎、鼻竇炎、兒童健康檢查及發展評估、兒童預防疫苗接種與諮詢等。
新竹縣東元綜合醫院 專任兒童心臟科主任 專長:一般兒科疾病、先天性心臟病、 心臟超音波檢查術、兒童心導管術、 兒童急重症加護醫學。
View all posts